遥望珠江口,曾被伶仃洋隔断的两岸城市群,如今因1座崭新的超级工程而联系得更加紧密,它就是历时7年多建设的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——深中通道。6月30日下午,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。而这项超级工程从无到有的背后,离不开中交二航局二公司建设者的创新智慧与辛勤汗水。
深中通道创造了10项世界纪录,其关键控制性工程深中大桥就占了五项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座大桥在建设的高峰期有600多名建设者,其中70%的一线员工和桥梁项目管理者,都是来自公司人员。
深中大桥是1座3跨全漂浮体系悬索桥,全长2826米,主跨1666米。由于是1座重力式悬索桥,所有的荷载都需要锚碇自重来承受;因此,锚碇必须建得特别大。深中大桥的单个锚碇用了约35万立方米的混凝土,总重量约100万吨,是世界海中悬索桥中最大的,其施工难度因而非常大。
“刚开始到现场就是茫茫大海,最大的困难就是怎么样在海中做出1个平台,供我们施工后续的锚碇基础,还有锚体。因为,我们现在伶仃洋这一块是全海上作业,而且有很深的淤泥层,就是那种稀泥一样的,没有任何的承载力”中交二航局深中通道项目工程部部长李思吟说。
这种条件下直接打桩,就如同“豆腐上插筷子”,精度和稳定性难以控制。为此,项目团队采用了“围堰筑岛”的方式,也就是:固结淤泥层,抛填砂石垫层,采用锁扣式钢管桩施工,还运用了地连墙成槽等技术。不仅是锚碇施工,大桥主塔爬升、主缆架设、钢箱梁吊装,每个环节都充满挑战。
中交二航局深中通道项目副经理廖文龙告诉人们,离岸13海里处于1个台风高发期,组织难度非常大,为此,员工们研发了中交二航局第一代的造塔机垂直工厂,提高了建造速度,并且还研发了海中的柔性筑岛体系。
今年4月,深中通道桥梁工程高分通过荷载试验,并获得有桥梁界“诺贝尔奖”美誉、国际桥梁大会授予的“乔治·理查德森奖”。据介绍,深中通道是港珠澳大桥、南沙大桥之后,粤港澳大湾区的又一重要交通大动脉。在深中通道通车后,从深圳到中山车程将由原来的2小时缩减至30分钟以内。
“深中通道是比肩港珠澳大桥的,我现在心情就很激动,因为参与了6年的1个工程终于通车了。”李思吟表示,作为1个重庆人,希望以后把重庆的建桥技术,以及重庆的桥都文化,带去更多地方。